【第1篇】
“泰州老街”地處泰州市迎春東路路南,南北方向延伸,東側為南北向的繁華的桃園路,西側為綠意盎然的桃園景區,一片青磚黛瓦的明清風格古建筑帶,一條麻石鋪就的繁華商業小巷,難得的是其中結合街景點綴著一些泰州市古代遺留下來的老物件,很是精美。
老街入口處為一座四柱三門,斗拱飛檐的牌坊,額枋題“老街”,柱聯:“趙樸初詞云州建南唐文昌北宋;林散之書曰漢唐古郡淮海名區”。石柱礎淺浮雕麒麟、游龍、鳳凰圖案,背面額枋題“大道無邊”。我想這繁華商業街所傳承的無邊之道顯然非通常所言的儒釋道之道,應當是明代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所弘揚的“百姓日用是道”。牌坊前廣場的東側路邊為停車場,西側為游客集散中心。
廣場西南角移植一棵高大的香樟樹,枝繁葉茂,生機勃勃。樹下山墻前供奉一塊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佛教石碑,通體浮雕,碑額蟠龍,兩側及周邊為千佛龕,中間為上下三幅佛祖施與愿印坐像,歷盡塵劫,仍精美完好,外用玻璃罩保護,罩上有圓孔供信眾敬奉。沒有說明,也不知出自那座寶剎,只可惜靠墻太近,無法觀瞻另一面的內容。
沿著時寬時窄,曲折幽深的街巷向北游覽,在古戲臺路東的街邊安放一只帶基座的石花盆,雕刻著游春圖案,生動的場景和花盆中鮮嫩的植物相映成趣,觀之令人心曠神怡。一座鑲嵌“老行當文化研究與保護協會”銘牌的房屋,其門楣上方和兩側八字墻上的磚雕,展示了當地匠人的工藝水平。門前的拴馬樁及馬槽,馬槽外側雕刻八仙圖案,形神俱備,其裝飾的高檔及精細程度,出乎人的想象,我甚至懷疑這不是飼馬槽,而是一只石花盆。
在老街的南頭,西面臨街的建筑門上匾額“戲曲第二村”,為三楹兩進樓房門房,柱聯:“竹徑護陳庵孔尚任長留絕唱;桃花縈古韻漁莊園首演傳奇”。門內有標“桃園”字樣的景觀石,為桃園景區的入口。門前兩旁臨街安放兩只石獅子,相貌威猛生動,與眾不同:爪下沒有幼獅和繡球,呈行走狀,背上有圓形石孔。我估計它們原來的角色是某個建筑、牌坊或旗桿的柱礎,想象一下吧,用它們為基座,靜中含動,威風凜凜,將為建筑增加多少非凡的亮色!
欣賞文物、徘徊暢想當年泰州城的市井繁華與文彩風流,感悟鳳城的文化源流,可謂管窺蠡測、略見一斑。
【第2篇】日記100字 m.ecjtubbs.com原創不易,請大佬高抬貴手!
11月13日,上午9點,泰州老街美食節拉開帷幕,眾多市民前來品嘗全國各地的風味小吃,據主辦方介紹,本次美食節從11月13日至22日舉辦,歷時10天,我們下午4點到的老街仍然人聲鼎沸,熱鬧非凡,雖然寒風凜冽,但各個小吃攤前都圍滿或買或吃的人群。在老街廣場上看到內蒙烤肉、紹興一品臭豆腐、香港撒尿牛丸、武漢三鮮豆皮、四川酸辣粉、云南野生炒板栗等眾多招牌小吃。臺灣名師現場制作的風味小吃臺灣沙茶魷魚王、臺灣蚵仔煎等,更是吸引了眾多的食客。
泰州三麻指麻油、麻糕、麻餅。(但不是專業導游告訴我們是麻油、麻糕、麻將)
“壽星”牌麻油,不僅質純、香濃、味醇,而且對延緩皮膚衰老和燙(燒)傷后的皮膚再生有奇效。
泰州生產麻糕歷史悠久,尤其是“嵌桃麻糕”,素享盛譽。雙色麻餅始創于清同治年間,兼甜、咸兩味,色澤金黃,質地酥脆,回味無窮。泰州的特產,幾乎都是幾塊錢就能買到。雖身價不高,但絲毫不影響其精致。正是具備了這種“簡約而不簡單”的特色,泰州的特產才能扎根在百姓的心中,長盛不衰。
泰州有“三麻”,分別是3種與芝麻有關的食品,即小磨麻油、嵌桃麻糕和芝麻薄脆餅。據有關資料稱,泰州生產小磨麻油已有三百多年歷史。泰州小磨麻油,不僅質純、香濃、味醇,而且對延緩皮膚衰老和燙(燒)傷后的皮膚再生有特效。
“三麻”都是日常食品,賣價僅幾元。雖很便宜,但真材實料、質量上乘,一直是泰州人的送禮佳品。泰州文史學者肖仁曾在《泰州的“三麻”》一文中回憶道:“當初,流傳有一首民歌,唱的就是泰州的‘三麻’:泰州人送禮三件頭,麻餅麻糕香麻油。千里送鵝毛,禮輕人誼厚。一片真心拎過來,你不收也要收。”
黃橋燒餅為泰興傳統食品。因1940年秋新四軍東進蘇北進行黃橋決戰,泰興黃橋地區群眾趕制燒餅支前而聞名全國。當時還留下了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:
黃橋燒餅黃又黃,黃黃燒餅慰勞忙。
燒餅要用熱火烤,軍隊要把百姓幫。同志們呀吃得飽,多打勝仗多繳槍。從此,黃橋燒餅就更加出名了。黃橋燒餅以用料講究、制作精細、咸甜適中而香飄九州。黃橋燒餅,或咸或甜,咸的以肉丁、肉松、火腿、蟹黃、蝦仁、蔥油、雞丁、香腸、等作餡心。甜的以有白糖桂花、棗泥、桔餅等二十多個不同餡的精美品種,是江蘇省七十九種名點之一。為了不往此行我買了嵌桃麻糕(黑芝麻椒鹽味),芝麻薄脆餅(老字號純手工制作),老板很客氣。又買了有8種口味一盒的黃橋燒餅(12元一盒),我買了幾盒帶回來給朋友品嘗,分享我的快樂。
本文語音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