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時,國際上的衛星發射跌入了低谷。美國發射的火箭接連發生爆炸,歐洲的火箭也悉數墜落。此時,美國還有一顆名為“亞洲一號”的衛星急于發射。與此同時,中國成功研制出“長征三號”運載火箭,正急于打入國際市場。中國箭、美國星,它們在一起是必然,也是偶然。
長征三號的背后,是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,長征三號用的是氫氧發動機,既在升空途中一旦出現熄火,可以進行二次點火的發動機。但由于其技術含量較高,全世界只有中美法三國掌握,而被稱為“總總師”的任新民帶隊研究,終于啃下了這塊“硬骨頭”,把氫氧發動機從“另一種方案”變成了“第一種方案”,為火箭的成功發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光有火箭也不行,必須有人走出國門,說服對方用中國的火箭發射衛星。這個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上官世盤與烏可力二人身上。他們經歷了太多失敗與失落,如同孔子周游列國一般,在各個國家之間宣傳,最終于美國休斯頓公司達成協議協議,發射“亞洲一號”衛星。
4月7日是個陰雨連綿的日子,穆山抓住第二次發射窗口與第三次發射窗口之間的短暫無雨期,果斷發射火箭,把“亞洲一號”完美送入太空。日記100字 m.ecjtubbs.com原創不易,請大佬高抬貴手!
這就是艱苦奮斗,不怕困難,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。
本文語音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