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1篇】
他是落魄的貴族,家園在秦兵的鐵騎下化為灰燼;他是鏗鏘的戰士,是蒲松齡“百二秦關終歸楚”的真實寫照;他是悲情的夫君,看著自己的妻子香消玉殞在眼前,卻只能漫漫長嘆到天明;他還是一代梟雄,寧死不肯渡過烏江,如今李清照的千古名句“至今思項羽,不肯過江東”還被后人廣泛傳誦。
在那個群雄并起的年代,他宛如一把利劍,脫穎而出。在巨鹿之戰中,他破釜沉舟,一戰成名,之后與劉邦橫掃秦川,火燒阿房宮,從此,西楚霸王,名震天下!
他鏟除異己,將結拜兄弟劉邦發配遠方,那知劉邦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,恍然大悟卻為時已晚。鴻門一宴,本是除掉劉邦的大好時機,可他的心卻似旗旌般飄搖不定。一邊是兄弟道義,一邊是富貴權利,孰輕?孰重?最終他選擇放棄,一顆災禍的種子也就此種下。在垓下與韓信一戰,兵少糧盡,他料到此戰必敗,只嘆技不如人。只可惜韓信,狡兔死,走狗烹,一介草民出生的劉邦豈能容忍此人的存在?不僅心中為他感到惋惜。
那一夜,八面埋伏,四面楚歌,帳內佳人輕舞,他卻心事重重。身為夫君,他沒有給自己的妻兒平穩的生活,反倒跟著他顛沛流離,淪落到如此田地,他如何對得起至親至愛之人?正當他獨自憂愴時,忽然血濺帷幕,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,竟然是為了不拖累他……仰天長嘯,最后一絲羈絆,隨風而去。
站在滾滾烏江邊,漢軍步步緊逼,他只是不甘心。如果還有當初,他寧愿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農夫,茍全性命于亂世,耕地種菜,生兒育女,做一個普通人該做的事,天下爭霸,與他何干?只是,再也回不去了。
我眼中的項羽,有鏗鏘,有柔情,有硬氣,也有不為人知的那一面。他只是浩瀚歷史中的一朵浪花,不過他的精神與功績,將永遠被人銘記!日記100字 m.ecjtubbs.com原創不易,請大佬高抬貴手!【第2篇】
更年輕一些的時候,比較喜歡紅樓,好作寶玉,不知何時,喜歡上了西楚霸王項羽,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,其中一點是因為我是楚人,湖北人也。也為自己是楚人自豪,你看這兩句說得多好呀:百二秦關終屬楚;楚雖三戶,亡秦必楚。楚人就是牛叉!最后也確實是西楚霸王亡了秦,只不過西楚霸王是江東人,在今天的楚地的東邊,并非今天的楚地-湖北人。
我眼中的霸王是什么樣的,我還沒有把握說清楚,就說說其中的幾點:
垓下歌:力拔山兮氣蓋世。
時不利兮騅不逝。騅不逝兮可奈何!虞兮虞兮奈若何!這是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斗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,也是項羽英雄末路的挽歌。在這首詩中,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,又蘊含著滿腔深情;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,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。以短短的四句,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感情,真可說是個奇跡。我真懷疑是否真的出自一介武夫項羽之手。
詩中主要說到的事物有五,即力、氣、天、騅和情。項羽力能扛鼎,世人皆知;氣大概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氣質吧,氣蓋世也就是世上無人能比了,照說應該有無比的人格魅力,可項羽好象并沒有把大把的可用之才聚集在他的身旁,因此我對項羽的氣蓋世表示懷疑。天時不利只是怨天尤人的想法,認為人相對于天太過渺小,只是項羽一個人相對天是太渺小了,如果擁有跟劉幫一樣多的人呢?該是人定勝天了。騅也只是一個工具。項羽對虞美人的無限深情倒是無可爭議,世人世代的無限同情就是明證。我認為詩中缺少了最關鍵的事物--人。項羽正是因為不善用人而寡助才輸了楚漢戰爭,項羽到死也沒有明白。
【第3篇】
“生當作人杰,死亦為鬼雄。至今思項羽,不肯過江東。”李清照的這首詩贊揚了項羽寧死不茍活的精神,但是我暑假讀過《史記》中關于項羽的內容后,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。
項羽是一個英雄。他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,可以沖鋒陷陣,轉瞬間就能殺敵百人,他用兵大膽,敢于“破釜沉舟”,置之死地而后生。我佩服他的膽略和勇猛。觀看秦始皇出行時,他竟敢說自己可以取而代之。千古英雄,誰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?從這點看,項羽的確是英雄。
但項羽更是一位失敗的英雄。
首先,我認為他不注重文化學習,只崇尚武力。他甚至認為讀書無用,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已經足夠了。可他沒想到,不學習,有些方面就會無知,無論帶兵打仗,還是治理國家,無知都會成為絆腳石。
其次,我覺得他不善于用人,不能把握好時機,無知使他不知人,更不善用人。張良、韓信都曾經投奔于他,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,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劉邦所用,最后把自己打得一敗涂地,總算有個謀士范增的才智也給浪費了。要么不執行范增的計劃,“項莊舞劍,意在沛公”絕好的機會呀,可項羽偏偏痛失良機,要么中人家的計策,不能做到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,致使范增離開他,在憂憤和疾病中去世,使自己徹底失去謀士。
項羽還是一位不善于總結自己失敗的英雄。項羽在臨死前曾說:“天要亡我。”而不從自身找原因。項羽英雄蓋世,卻只會逞匹夫之勇,不能駕馭天下英雄,到死都認識不到自身的弱點,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于天,真是可悲呀!
本文語音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