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說春,與現在真是大有不同。每逢此時,關于春的詞句更是不斷涌現。
每當我們漫步在這春意盎然的大街小巷時,那一首首唐宋風韻就會在耳畔回響:驛外斷橋邊,寂寞開無主。已是黃昏獨自愁,更著風和雨。無意苦爭春。一任群芳護,零落成泥碾作塵,只有香如故。我會漫步在這意境中,去細細品味陸游寫這首詞的心境。更有《釵頭鳳》紅酥手,黃酒,滿城春色宮墻柳;東風惡,還情薄。一杯愁緒,幾年離索。錯!錯!錯!
歐陽修對著春色之美也毫不吝惜自己的筆墨,有《蝶戀花》為證:“誰道閑情拋棄久,每到春來,惆悵還依舊,日日花前常病酒。不辭鏡里朱顏瘦,河畔清華堤上柳為問新愁,何事年年有?獨立小橋風滿袖,平林新月人歸后。”還有《踏莎行》中的:“迢迢不斷如春水,寸寸斷腸,盈盈粉淚。”
春天里一切顯得是如此單調,卻又顯得如此哀婉。
孫光憲諸多詞中能感受到,其中《清平樂》寫一位青春少女的春恨愁思,“連理分枝鸞失伴,又是一場離散,掩鏡無語眉低,思隨芳草凄凄。”寫得極其哀婉,令人同情。日記100字 m.ecjtubbs.com原創不易,請大佬高抬貴手!
在現代的城市中,唐宋風韻漸漸被人們遺忘,幾乎沒有人能注意得到,這開在春天里的唐宋風韻。辛棄疾在一對老夫婦中觀察到了:“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,醉里吳音相媚好,白發誰家翁媼?大兒鋤豆溪東,中兒正織雞籠,最喜小兒無賴,溪頭臥剝蓮蓬。”更有《定風波.送盧提刑,約上元重來》中的“后會丁寧何日是?須記,春風十日放燈時。”
春天送別的詩句也很多,大文豪王觀在《卜算子》詠梅中寫道:水是眼波橫,山是眉峰聚。欲問行人去那邊,眉眼盈盈處。才始送春歸,又送君歸去。若到江南趕上春,千萬和春住。《卜算子》一詞以水喻眼波,以山指眉峰,設喻巧妙,又語雙關,寫得妙趣橫生,真可謂一詠春佳作。
唐宋風韻,將我的記憶增加了不少感知,讓我明白古人是如何理解這開在春天里的唐宋風韻。
本文語音版: